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語曜-蟬的生態研究(蟬花)

星期六的生態課有關蟬的生態研究課程我請假了,因為那個早上,有一個念頭閃過我的腦海,就是利用我在霍格華茲西湖堡所學到的生態資訊魔法把我自己變身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昆蟲--就是一秒中可行走身長的50,換算成人跑的速度是時速320公里,牠就是....「啊!快拿拖鞋啊!好噁心的蟑螂」,於是我被萬「拖」齊發命中,「碰!」的一聲槍聲響起,遲了一會才出發,哎呀,我原來是在南港高工中正盃田徑賽賽場上,代表學校參賽100公尺賽跑項目,最終教練安慰我:「沒關係,下次再加油!

星期六加一,也就是星期天,我站在華江高中游泳池五又二分之一號跳板,心裡想著:「應該是蟑螂太噁心,就算是想得冠軍也不想給牠附身,今天的泳賽報名的專項是蝶式,那麼就化身為血紅六鰓海蛞蝓!「哪摸哪摸哪摸變!」【海蛞蝓受到刺激時,會將身體兩側的皮膚張開,游泳逃開。游泳的姿勢像蝴蝶舞動翅膀,也像一位游蝶式的泳者】。變身成功!哈哈哈!啊怎麼原來落後我的都追上還大大超前,原來游「蝶泳」是相當耗體力的,海蛞蝓最多也只能游7~8下,就落在海底一面爬行一面休息。大約要休息半分鐘,才可做下一次的游泳。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軟體動物典藏知識單元)

很可惜缺席了這次的生態課,當我看到講義內容時覺得內容好豐富,能夠聽陳老師面對面的解說一定更棒更精彩。從老師的講義裡,我發現到一個有趣的詞彙「蟬花」,於是上網探索一下,真的有意思:

蟬花,又名蟬菌、金蟬花,是麥角菌科蟲草屬真菌,會寄生在蟬蛹或者是山蟬的幼蟲身上,使其死亡後將在蟲體內部形成菌核,待菌絲發育成熟後在蟲體頭部上方長出子座。蟬花主要出現在台灣、四川、江蘇、浙江及福建等地,晒乾後可入藥。蟬花、冬蟲夏草、白僵蠶並稱為三大蟲生真菌,具有提升免疫力等效用。(資料來源:工業技術研究院)


冬蟲夏草我在酒宴中吃過,加在雞湯裡,我覺得味道很棒,不過很多人都說不可能是真的,因為很稀有,很珍貴,應該是用別的東西取代,可是爸爸包的紅包也是很珍貴的啊!我是第一次看到蟬花這個名詞,台灣也有的話,希望能夠普及化一點,讓我有機會也能嘗一嘗,提升免疫力,強化學習.

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語曜-天溪園野外踏察之施宏明老師無畏大刀螳螂篇

大刀螳螂是天溪園野外觀察的壓軸,出了天溪園園區前往遊覽車的途中,眼尖施老師發現了一隻碩大的大刀螳螂,面對牠一雙大鐮刀,老師毫不畏懼,隻手將牠擒拿下,真令我佩服,讓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的觀察大刀螳螂。

生態資訊營課程,還沒有一堂課專門介紹螳螂,或許是因為全世界螳螂目有92000多種,台灣已知17種,不過我還沒有找到專門介紹螳螂的圖鑑,或許是因為台灣還沒有發現超過30種,所以沒有出版圖鑑(是比照陳老師的蛙類圖鑑,最早出版的是台灣三十二種蛙類),不過有人知道這方面的訊息的話,也謝謝跟我分享。

施老師說:「螳螂是肉食性昆蟲,捕食技巧是昆蟲界的佼佼者。任何昆蟲只要被抓,很難逃離螳螂的手掌心。」螳螂實在是太吸引我了,舉螳螂的生活史為例子,牠是不完全變態種類中漸進變態昆蟲(複習一下漸進變態生活史:卵→若蟲→成蟲,若蟲和成蟲生活環境沒明顯的差異,只有體型外觀大小、翅之有無及生殖能力的不同,同翅目有蟬。螳螂目則有螳螂)。螳螂幼期和成蟲皆為肉食性,而且只捕食活的食物,這比吃生魚片還可怕!(上完邱老師環境教育課程的那個星球六晚上,我和哥哥毅然拒絕了媽媽的提議吃「爭鮮」迴轉壽司。

昨晚觀看國家地理頻道WILD SURVIVOR一位自然科學教師 Phil Breslin花四天時間仿效毛利人的原始生活方式(未攜帶現代的野外求生配備,以漁獵、採集、鑽木取火)登上紐西蘭的火山上,途中,在他還沒成功捕捉到獵物前,他以所撿拾的動物骨骸來挖取腐木中昆蟲食用,成為蛋白質來源,邊吃邊喊有蟲在咬他的舌頭,為了生存只好吃吞蟲吃,第一次用陷阱捕捉也只補到一尾身長越兩公分的小魚,直到第三天才叉到一尾大饅魚,相較之下螳螂,凶猛好鬥,取食範圍廣泛,且食量大,在農、林區捕食不少害蟲,是多種害蟲的天敵。好威猛!

螳螂目昆蟲通稱螳螂,大刀螂、拒斧等,是比較古老的昆蟲,其形態結構與四千萬年前的化石螳螂很相似。螳螂常具擬態和保護色,有綠葉狀、枯葉狀、花狀或竹節狀等等。螳螂的卵塊稱為螵蛸,產於桑樹者稱桑螵蛸,可以入藥。螳螂這麼優質,怎麼還沒有牠的寫真集,真不公平。


資料搜尋:百度百科

語曜-環境教育課程 失敗的「生物圈二號計畫」省思

有許多國家的科技團隊,想要在地球外,尋找第二個可能適合人類生活的星球,以備有一天地球已不適合人類的居住時可以移民到其他星球。

美國有一項名為「生物圈二號計畫」,這項計畫的命名來自於它的原始模型「生物圈一號」,也就是地球。「生物圈二號」建造於1987年到1989年之間,它被用於測試人類是否能在,以及如何在一個封閉的生物圈中生活和工作,也探索了在未來的太空殖民中封閉生態系統的可行性。(資料來源:新浪部落20101018)

這項嘗試,花費二億餘美元,在不到一年半後宣告失敗了。仿造地球原始生態建造的密閉生態系統「生物圈二號」,因水泥牆吸收氧氣,使在內的人幾乎無法呼吸以及出現其他問題而宣告實驗失敗。

回想邱老師在初階班課程舉日本為例,為了防洪,從1960年代起進行三面混凝土的河川整治工程,容易施工,完工後水流暢通。因為流速快,底質單純,就算河水乾淨,大多數原生動植物無法生存。而水棲的螢火蟲就無法生存,因為急流幼蟲帶走,也把幼蟲所要吃的螺貝類沖走,最後無法上岸化蛹而逐漸消失。


過去的快速施工(混凝土)方式,一時之間會覺得快速、安全,但一旦災害發生時損害卻是巨大的,需要長期復原的,地區的河川整治都會讓人傷透腦筋,更要如何解決和改善密閉生態系統產生的複雜問題?如果人類繼續破壞環境,那麼後果則無法想像!近幾年全球的氣候極端變化,是地球對我們發出警告了!

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語曜-蜻蜓的生態觀察 蜻蜓之「最」

最大的昆蟲化石:巨脈蜻蜓又名大尾蜻蜓或巨尾蜻蜓,是3億年前石炭紀的一種昆蟲,與現今的蜻蜓接近。牠的翅膀展開闊達75厘米,是已知地球上曾出現最大的昆蟲物種。巨脈蜻蜓的化石是於1880年在法國發現。完模標本現正存放在巴黎的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飛行速度最快的昆蟲:蜻蜓是昆蟲中的飛行能手,蜻蜒的翅質薄而輕,重量只有0005克,每秒卻可振動3050次;它們的飛行速度可達每小時4023公里(沈老師提供的速度是72公里加上風速可達100公里)。蜻蜓能夠快速飛行,迅速變換方向和高度,又能在某一高度緩緩滑翔,或懸浮在半空中,甚至還能倒飛、側飛、直上直下,可以說是隨心所欲。蜻蜓的翅前緣有角質加厚形成的翅痣,它是蜻蜓飛行的消振器,能消除飛行時翅膀的振顫,如果去掉它,蜻蜓飛起來就會像酒駕,飄忽不定。在航空史上,飛機由於劇烈振動而時常發生機翼斷裂,後來飛機設計師根據蜻蜓的翅膀逐漸摸索出了解決的辦法,在飛機的兩翼各加一塊平衡重錘。(資料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最曲折的愛:指的是蜻蜓有趣的生殖行為。雄蜻蜓的交尾器生在腹部第二、三節上,而生殖孔卻在第九腹節,所以在進行交尾前,先要把精子從第九節的生殖孔移到第二節的陽莖囊中,蜻蜓的交尾方式非常奇特:雄蜻蜓以尾部夾住雌蜻蜓的頸部或前胸,雌蜻蜓屈伸腹部末端生殖器,貼在雄蜻蜓腹部第二、三節腹板之間的交尾器上受精 它們如同表演空中飛人的雜技明星。只見它們擁抱在一起忽而停落在一葉水草之上,忽而又騰空而起,自由自在地飛翔。雌蜻蜓受精後體內的卵細胞發育成熟,它就飛往池塘、湖泊等水面上方,腹部下垂,腹端接著水面,一點而過,邊飛邊點,姿態優美,就是"蜻蜓點水",其實是蜻蜓往水裏產卵,繁殖後代。(資料來源:中國科普博覽)。沈老師特別提到這種「掐脖子」式的交配方式,甚至一直掐到雌蜻蜓產卵,以確認雌蜻蜓「有始有終」,除了有如特技的交配姿勢呈現愛心形狀,雄蜻蜓真是粗暴又占有慾強烈。

最變態的生活史: 蜻蜓的生活史:卵在水中經過一段時間的發育,孵化成稚蟲。稚蟲有一個很特殊的裝置,是由下唇特化形成的捕食器官,非常靈活,能迅速伸展,捕獲獵物,其末端裝備著一對能活動的鉤子,鋒利異常,當臉蓋伸向獵物時,這對鉤子迅速鉗住獵物,臉蓋縮回,鉤子將獵物送進口中。蜻蜓的幼蟲特別愛吃蚊子的幼蟲,一隻蜻蜓幼蟲一年能吃3000多只蚊子的幼蟲。(沈老師說蜻蜓的稚蟲也愛吃蝌蚪,而青蛙則愛吃水蠆,兩者相互『以牙還牙』)蜻蜓的幼蟲還會十分有效地保衛自己。它體內的直腸鰓除了用來呼吸外,還能在遇敵時幫助它迅速逃離險境。經過7-15次蛻皮,歷時幾個月到幾年的時間,幼蟲即蛻變為成蟲--蜻蜓。越是稀有的蜻蜓種類表示生存環境越不利於牠,有些蜻蜓的生命週期長達數年,當生存環境一改變,來不及反應的牠就會被環境淘汰了,這也是為麼大人常教我們不要挑食,對食物越單一化,食物短缺時不能接收受其他替代食物


這堂課最有意義的莫過於沈老師敘述「朱環鼓蟌」的命名經過,以及「秋紅蜻蜓」的故事背後感人故事,都充滿對親人的思念。

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甲蟲的生態之水生昆蟲飼育達人

鞘翅目的昆蟲,泛稱「甲蟲」,因為牠們前翅特化成硬鞘,除了有保護的功能外,還可已在飛行時導流,改變飛行方向。鞘翅目的昆蟲的生活史為完全變態,包括卵、幼蟲 、蛹、成蟲四個階段。【※行完全變態的昆蟲共有九目,都屬內生翅群(幼蟲時期無翅,成蟲期有翅),如鱗翅目(蝶、蛾 ),鞘翅目(甲蟲類)、膜翅目(蜂、蟻類)、雙翅目(蚊、蠅類)、毛翅目(石蠶蛾)、脈翅目(草蛉、蛟蛉類)、蚤目(跳蚤)等-】。前台灣約有一萬種以上,常見的如步行蟲、鍬形蟲、虎甲蟲、金龜子、金花蟲、象鼻蟲、叩頭蟲、吉丁蟲、天牛、螢火蟲、隱翅蟲、菊虎、芫菁、龍蝨、埋葬蟲等也屬於鞘翅目,生活環境、食性都不相同。

李老師課堂內容包羅萬象,不僅跟我們分享了他的生態旅行經驗-如在澎湖東吉嶼、西吉與觀察綠蠵龜產卵的秘密基地,也分享了他豐富的昆蟲捕捉與飼育經驗-從失敗中發現問題,了解龍虱呼吸換氣的特性,在蝦籠內擺放一個可以讓龍虱上岸換氣的空間,才不會窒息;已捕捉的龍虱要如何佈置安排適當的飼育箱避免在漫長的過程,因驚慌而排出毒液把自己毒死,從錯誤的攜帶方式中想辦法改變,攜帶水棲昆蟲食飼育箱不能放水,只能將飼育箱噴濕並鋪上衛生紙,最後將龍虱們帶回實驗室後,飼育箱裡也一定要有挺水植物;真的很有許多要注意的事項,難怪我曾養的獨角仙,一星期就「分身」乏術,蠶寶寶一天就全身發黑了,為招蜂引蝶兒在花市買的八房柑,就像跳樓大拍賣一樣將-一件不剩,不管是風吹的、還是雨打的,也有可能是鳥啄的,最後一顆果子都沒留在植株上!

最有趣的莫過於李老師的實驗精神,老師分別使用水果、一般果凍、昆蟲專用果凍當作不同的變因,觀察並記錄甲蟲在食用哪一種食物來源的存活期以及繁殖情形,結果食用昆蟲專用的果凍成效最好,存活最久。老師甚至親自品嘗不同口味「昆蟲專用果凍」,不過其中有一種特別「荷爾蒙果凍」可促進甲蟲繁衍後代的數量與增長繁殖期,甲蟲食用後,果不其然產量增多,繁衍次數也增多且時間增長,因此老師還不敢親自嘗試這種果凍!我也不敢!

老李師舉日本的例子說明河川整治水泥化後,生態改變,水棲昆蟲難以繁殖,水泥化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立即性的,但是卻花了十一年,才讓螢火蟲復育。有研究台灣近海捕撈的學者指出,未來,「年年有魚」可能會變得很困難,因為過度捕撈,野生魚類的數目與種類越來越少,將來很有可能會捕撈不到野生的魚種。我們要適度的取之自然,同時要回愛惜寶玉大自然,不然可能有一天,自然資源耗竭了,食物鏈被破壞了,我們的生存也會面臨威脅。

資料參考:台中縣自然鄉土科學教材 昆蟲變態的一生

資料參考:台北市立南港國小蟲蟲微機
東晉時,有一位名叫車胤的少年,好學不倦。車胤的父親雖任公職,但那時政局不安定,車胤的家境變差了,無力購買燈油點燈照明,於是他利用絹布作成小布袋,在夏天的夜裡捕捉數十隻螢火蟲放入布袋中,藉著螢火蟲所發出的螢光讀書,讀完後再將這些螢火蟲放飛回去。這就是流傳後世著名的「囊螢苦讀」的故事。

今天,陳燦榮師父傳授了我許多有關珍貴有關「夜照」的知識,所以我想跟車胤分享的是

1.  我好羨慕你居住的環境,應該是低度汙染的環境,才能隨手捕捉到螢火蟲,陳師父說:「螢火蟲、青蛙、魚、蝴蝶這些生物是環境指標生物」。而螢火蟲大多棲息在無使用農藥、無光害、人為汙染少的中低海拔山區,所以才被視為是良好生態環境的指標,因為這些螢火蟲的棲息地,一旦受到人為汙染或干擾,螢火蟲數量就會大幅下降,甚至消失殆盡。先不說汙染,光是在螢火蟲棲息的鄉間小道裝盞路燈,都會讓螢火蟲無處可藏。不像我現在居住的環境,處處照明方便,亮到連星星都看不清楚了,而且不論晝夜,到處充斥不只氣質差,外貌不佳就連氣味也不好的蟑螂,陳師傅強調,有些螢火蟲雖然長得像蟑螂,但是鞘翅目的翅膀還是和蜚蠊目的翅膀有所區分。

2.  我建議你轉學到台灣就讀,你居住的湖南不像台灣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種類的螢火蟲可以觀察。陳師父特別提到在台灣,春天有螢火蟲種類是黑翅螢、紅胸黑翅螢、大端黑螢 脈翅螢、黃緣螢及大陸窗螢的蹤影,夏天是端黑螢,秋天是橙螢及山窗螢。至於冬天,到中高海拔山區,就可以看到雪螢,鉅角雪螢,神木螢等,而恆春因為是熱帶氣候,一年四季都看的到螢火蟲,不用擔心晚上要K書的時候沒有亮點,這樣平時都能複習,考試才沒壓力

3.  偷偷告訴你,要抓螢火蟲就要抓公的,牠們的眼睛比母的螢火蟲大,發光器有兩節,發光比較亮,對你的眼睛比較好,這是陳師父在課堂商教我們的辨識方法;我想你應該已經觀察到螢火蟲活動一個小時左右就休息,沒錯,護眼護照上也是這樣交代我們每30分鐘要休息一次。至於你在讀完書後就會把袋裡的螢火蟲放回,關於這點我要對你按一個讚,觀察後就應該將牠們放回原處,讓牠們繼續完成繁殖下一代的使命,畢竟牠們只有短短一周左右的生命,十足珍貴。


4.  最後,衷心的提醒你捉完螢火蟲後要記得洗手,陳師父有交代,有些螢火蟲能自身分泌的化學物質作為攻擊或防禦用途。以防禦來說,昆蟲的化學防禦可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分泌或保有對天敵具有內毒性或外毒性的物質,如植物鹼、固醇類、斑蟊素、強心類固醇等,能造成天敵產生強烈的痛苦經驗,如疼痛、灼傷起泡、心悸、或是嘔吐、中毒等症狀,迫使天敵放棄捕食或取食。(參考資料:水生之黃緣螢幼蟲的化學防禦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昆蟲學系 研究報告),陳師父說到有些毒素對於哺乳類而言有害,會造成心臟麻痺,然而對於沒心沒肺的昆蟲,就不會照成傷害,所以在學校老師宣導要勤洗手,聽老師的話就對了!

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

台灣蛙類生態介紹

423日,陳王時老師終於來西湖國小授課了,我報名生態營,除了因為對生物的喜好,更重要的我在課內容介紹中看到「台灣三十三種蛙類圖鑑」的作者陳王時老師也參與授課,能和陳老師有近距離的接觸,讓我非常嚮往。我們家除了「台灣三十一種蛙類圖鑑」,還有「台灣三十三種蛙類圖鑑」,期待「台灣三十五種蛙類圖鑑」的出版!

老師今天帶了一隻花狹口蛙,他說牠比其他狹口蛙科還大十倍,是外來種,而且背部會分泌一種黏液,有劇毒,還會爬樹,繁殖能力又強,嚴重影響本土蛙類。然後這隻花狹口蛙又從老師手上突然跳下來!

外地來的大塊頭─ ─花狹口蛙(資料來源: 作者:李鍾旻)
花狹口蛙又名亞洲錦蛙,是台灣地區的外來種。花狹口蛙原產地為中國南部,以及泰國、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台灣最初約於19971998年發現,首次現身地方為高雄縣林園鄉與鳳山水庫一帶,目前則主要分佈在台灣南部的台南與高屏地區。花狹口蛙嘴巴小、塊頭大,有人推測花狹口蛙最初可能為少數個體隨進口的木材或貨櫃從高雄港登陸,而後在高雄一帶定居並漸向鄰近縣市擴散。

分類上,花狹口蛙屬兩生綱無尾目狹口蛙科。花狹口蛙的外表近似三角形,口部細小,背側呈土黃色並具有三角形的深褐色斑塊,足部趾端具有吸盤。因紋路醒目、對比明顯,甚至曾被民眾誤認為看到了蟒蛇的頭部。而牠們體型與同科種類間的差距,亦為一大特色。許多狹口蛙科的蛙類,體長多半僅有23公分,相當嬌小;然而花狹口蛙成體全長則有68公分,體形較台灣所產的狹口蛙科原生種大了至少兩倍

花狹口蛙在台灣所遭遇的爬蟲類天敵極少,因花狹口蛙發育快、在台灣環境缺乏天敵,很有可能與原生的種類競爭,改變原有的食物鏈。


陳老師鼓勵我們飼養花狹口蛙,以便觀察,但是如果不可以任意棄養,把牠丟到野外!陳老師教我們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小祕招,例如捕捉青蛙要要從前面蓋住牠的頭部,因為蛙類只會往前跳;飼養蛙類時可將其放置在浴室的排水口附近,讓從排水口鑽上的小蟲程為牠的食物,飼育小雨蛙時可在牠的附近擺上一顆貢糖吸引成群結隊的螞蟻,讓小雨蛙有源源不絕的食物來源,不過要小心不要讓小雨蛙吃太飽而被螞蟻搬走!赤蛙科蝌蚪比其牠蛙科難辨試,要養成成蛙時才能判別,想把在野外的蝌蚪拿回家飼育時要注意不可用自來水飼育,因為含有氯,並且要在發現蝌蚪的地方拿取一些底泥,蝌蚪才有浮游生物可吃。要飼養但是不可以棄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