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語曜-蟬的生態研究(蟬花)

星期六的生態課有關蟬的生態研究課程我請假了,因為那個早上,有一個念頭閃過我的腦海,就是利用我在霍格華茲西湖堡所學到的生態資訊魔法把我自己變身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昆蟲--就是一秒中可行走身長的50,換算成人跑的速度是時速320公里,牠就是....「啊!快拿拖鞋啊!好噁心的蟑螂」,於是我被萬「拖」齊發命中,「碰!」的一聲槍聲響起,遲了一會才出發,哎呀,我原來是在南港高工中正盃田徑賽賽場上,代表學校參賽100公尺賽跑項目,最終教練安慰我:「沒關係,下次再加油!

星期六加一,也就是星期天,我站在華江高中游泳池五又二分之一號跳板,心裡想著:「應該是蟑螂太噁心,就算是想得冠軍也不想給牠附身,今天的泳賽報名的專項是蝶式,那麼就化身為血紅六鰓海蛞蝓!「哪摸哪摸哪摸變!」【海蛞蝓受到刺激時,會將身體兩側的皮膚張開,游泳逃開。游泳的姿勢像蝴蝶舞動翅膀,也像一位游蝶式的泳者】。變身成功!哈哈哈!啊怎麼原來落後我的都追上還大大超前,原來游「蝶泳」是相當耗體力的,海蛞蝓最多也只能游7~8下,就落在海底一面爬行一面休息。大約要休息半分鐘,才可做下一次的游泳。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軟體動物典藏知識單元)

很可惜缺席了這次的生態課,當我看到講義內容時覺得內容好豐富,能夠聽陳老師面對面的解說一定更棒更精彩。從老師的講義裡,我發現到一個有趣的詞彙「蟬花」,於是上網探索一下,真的有意思:

蟬花,又名蟬菌、金蟬花,是麥角菌科蟲草屬真菌,會寄生在蟬蛹或者是山蟬的幼蟲身上,使其死亡後將在蟲體內部形成菌核,待菌絲發育成熟後在蟲體頭部上方長出子座。蟬花主要出現在台灣、四川、江蘇、浙江及福建等地,晒乾後可入藥。蟬花、冬蟲夏草、白僵蠶並稱為三大蟲生真菌,具有提升免疫力等效用。(資料來源:工業技術研究院)


冬蟲夏草我在酒宴中吃過,加在雞湯裡,我覺得味道很棒,不過很多人都說不可能是真的,因為很稀有,很珍貴,應該是用別的東西取代,可是爸爸包的紅包也是很珍貴的啊!我是第一次看到蟬花這個名詞,台灣也有的話,希望能夠普及化一點,讓我有機會也能嘗一嘗,提升免疫力,強化學習.

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語曜-天溪園野外踏察之施宏明老師無畏大刀螳螂篇

大刀螳螂是天溪園野外觀察的壓軸,出了天溪園園區前往遊覽車的途中,眼尖施老師發現了一隻碩大的大刀螳螂,面對牠一雙大鐮刀,老師毫不畏懼,隻手將牠擒拿下,真令我佩服,讓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的觀察大刀螳螂。

生態資訊營課程,還沒有一堂課專門介紹螳螂,或許是因為全世界螳螂目有92000多種,台灣已知17種,不過我還沒有找到專門介紹螳螂的圖鑑,或許是因為台灣還沒有發現超過30種,所以沒有出版圖鑑(是比照陳老師的蛙類圖鑑,最早出版的是台灣三十二種蛙類),不過有人知道這方面的訊息的話,也謝謝跟我分享。

施老師說:「螳螂是肉食性昆蟲,捕食技巧是昆蟲界的佼佼者。任何昆蟲只要被抓,很難逃離螳螂的手掌心。」螳螂實在是太吸引我了,舉螳螂的生活史為例子,牠是不完全變態種類中漸進變態昆蟲(複習一下漸進變態生活史:卵→若蟲→成蟲,若蟲和成蟲生活環境沒明顯的差異,只有體型外觀大小、翅之有無及生殖能力的不同,同翅目有蟬。螳螂目則有螳螂)。螳螂幼期和成蟲皆為肉食性,而且只捕食活的食物,這比吃生魚片還可怕!(上完邱老師環境教育課程的那個星球六晚上,我和哥哥毅然拒絕了媽媽的提議吃「爭鮮」迴轉壽司。

昨晚觀看國家地理頻道WILD SURVIVOR一位自然科學教師 Phil Breslin花四天時間仿效毛利人的原始生活方式(未攜帶現代的野外求生配備,以漁獵、採集、鑽木取火)登上紐西蘭的火山上,途中,在他還沒成功捕捉到獵物前,他以所撿拾的動物骨骸來挖取腐木中昆蟲食用,成為蛋白質來源,邊吃邊喊有蟲在咬他的舌頭,為了生存只好吃吞蟲吃,第一次用陷阱捕捉也只補到一尾身長越兩公分的小魚,直到第三天才叉到一尾大饅魚,相較之下螳螂,凶猛好鬥,取食範圍廣泛,且食量大,在農、林區捕食不少害蟲,是多種害蟲的天敵。好威猛!

螳螂目昆蟲通稱螳螂,大刀螂、拒斧等,是比較古老的昆蟲,其形態結構與四千萬年前的化石螳螂很相似。螳螂常具擬態和保護色,有綠葉狀、枯葉狀、花狀或竹節狀等等。螳螂的卵塊稱為螵蛸,產於桑樹者稱桑螵蛸,可以入藥。螳螂這麼優質,怎麼還沒有牠的寫真集,真不公平。


資料搜尋:百度百科

語曜-環境教育課程 失敗的「生物圈二號計畫」省思

有許多國家的科技團隊,想要在地球外,尋找第二個可能適合人類生活的星球,以備有一天地球已不適合人類的居住時可以移民到其他星球。

美國有一項名為「生物圈二號計畫」,這項計畫的命名來自於它的原始模型「生物圈一號」,也就是地球。「生物圈二號」建造於1987年到1989年之間,它被用於測試人類是否能在,以及如何在一個封閉的生物圈中生活和工作,也探索了在未來的太空殖民中封閉生態系統的可行性。(資料來源:新浪部落20101018)

這項嘗試,花費二億餘美元,在不到一年半後宣告失敗了。仿造地球原始生態建造的密閉生態系統「生物圈二號」,因水泥牆吸收氧氣,使在內的人幾乎無法呼吸以及出現其他問題而宣告實驗失敗。

回想邱老師在初階班課程舉日本為例,為了防洪,從1960年代起進行三面混凝土的河川整治工程,容易施工,完工後水流暢通。因為流速快,底質單純,就算河水乾淨,大多數原生動植物無法生存。而水棲的螢火蟲就無法生存,因為急流幼蟲帶走,也把幼蟲所要吃的螺貝類沖走,最後無法上岸化蛹而逐漸消失。


過去的快速施工(混凝土)方式,一時之間會覺得快速、安全,但一旦災害發生時損害卻是巨大的,需要長期復原的,地區的河川整治都會讓人傷透腦筋,更要如何解決和改善密閉生態系統產生的複雜問題?如果人類繼續破壞環境,那麼後果則無法想像!近幾年全球的氣候極端變化,是地球對我們發出警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