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語曜-天溪園野外踏察之施宏明老師無畏大刀螳螂篇

大刀螳螂是天溪園野外觀察的壓軸,出了天溪園園區前往遊覽車的途中,眼尖施老師發現了一隻碩大的大刀螳螂,面對牠一雙大鐮刀,老師毫不畏懼,隻手將牠擒拿下,真令我佩服,讓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的觀察大刀螳螂。

生態資訊營課程,還沒有一堂課專門介紹螳螂,或許是因為全世界螳螂目有92000多種,台灣已知17種,不過我還沒有找到專門介紹螳螂的圖鑑,或許是因為台灣還沒有發現超過30種,所以沒有出版圖鑑(是比照陳老師的蛙類圖鑑,最早出版的是台灣三十二種蛙類),不過有人知道這方面的訊息的話,也謝謝跟我分享。

施老師說:「螳螂是肉食性昆蟲,捕食技巧是昆蟲界的佼佼者。任何昆蟲只要被抓,很難逃離螳螂的手掌心。」螳螂實在是太吸引我了,舉螳螂的生活史為例子,牠是不完全變態種類中漸進變態昆蟲(複習一下漸進變態生活史:卵→若蟲→成蟲,若蟲和成蟲生活環境沒明顯的差異,只有體型外觀大小、翅之有無及生殖能力的不同,同翅目有蟬。螳螂目則有螳螂)。螳螂幼期和成蟲皆為肉食性,而且只捕食活的食物,這比吃生魚片還可怕!(上完邱老師環境教育課程的那個星球六晚上,我和哥哥毅然拒絕了媽媽的提議吃「爭鮮」迴轉壽司。

昨晚觀看國家地理頻道WILD SURVIVOR一位自然科學教師 Phil Breslin花四天時間仿效毛利人的原始生活方式(未攜帶現代的野外求生配備,以漁獵、採集、鑽木取火)登上紐西蘭的火山上,途中,在他還沒成功捕捉到獵物前,他以所撿拾的動物骨骸來挖取腐木中昆蟲食用,成為蛋白質來源,邊吃邊喊有蟲在咬他的舌頭,為了生存只好吃吞蟲吃,第一次用陷阱捕捉也只補到一尾身長越兩公分的小魚,直到第三天才叉到一尾大饅魚,相較之下螳螂,凶猛好鬥,取食範圍廣泛,且食量大,在農、林區捕食不少害蟲,是多種害蟲的天敵。好威猛!

螳螂目昆蟲通稱螳螂,大刀螂、拒斧等,是比較古老的昆蟲,其形態結構與四千萬年前的化石螳螂很相似。螳螂常具擬態和保護色,有綠葉狀、枯葉狀、花狀或竹節狀等等。螳螂的卵塊稱為螵蛸,產於桑樹者稱桑螵蛸,可以入藥。螳螂這麼優質,怎麼還沒有牠的寫真集,真不公平。


資料搜尋:百度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