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

台灣蛙類生態介紹

423日,陳王時老師終於來西湖國小授課了,我報名生態營,除了因為對生物的喜好,更重要的我在課內容介紹中看到「台灣三十三種蛙類圖鑑」的作者陳王時老師也參與授課,能和陳老師有近距離的接觸,讓我非常嚮往。我們家除了「台灣三十一種蛙類圖鑑」,還有「台灣三十三種蛙類圖鑑」,期待「台灣三十五種蛙類圖鑑」的出版!

老師今天帶了一隻花狹口蛙,他說牠比其他狹口蛙科還大十倍,是外來種,而且背部會分泌一種黏液,有劇毒,還會爬樹,繁殖能力又強,嚴重影響本土蛙類。然後這隻花狹口蛙又從老師手上突然跳下來!

外地來的大塊頭─ ─花狹口蛙(資料來源: 作者:李鍾旻)
花狹口蛙又名亞洲錦蛙,是台灣地區的外來種。花狹口蛙原產地為中國南部,以及泰國、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台灣最初約於19971998年發現,首次現身地方為高雄縣林園鄉與鳳山水庫一帶,目前則主要分佈在台灣南部的台南與高屏地區。花狹口蛙嘴巴小、塊頭大,有人推測花狹口蛙最初可能為少數個體隨進口的木材或貨櫃從高雄港登陸,而後在高雄一帶定居並漸向鄰近縣市擴散。

分類上,花狹口蛙屬兩生綱無尾目狹口蛙科。花狹口蛙的外表近似三角形,口部細小,背側呈土黃色並具有三角形的深褐色斑塊,足部趾端具有吸盤。因紋路醒目、對比明顯,甚至曾被民眾誤認為看到了蟒蛇的頭部。而牠們體型與同科種類間的差距,亦為一大特色。許多狹口蛙科的蛙類,體長多半僅有23公分,相當嬌小;然而花狹口蛙成體全長則有68公分,體形較台灣所產的狹口蛙科原生種大了至少兩倍

花狹口蛙在台灣所遭遇的爬蟲類天敵極少,因花狹口蛙發育快、在台灣環境缺乏天敵,很有可能與原生的種類競爭,改變原有的食物鏈。


陳老師鼓勵我們飼養花狹口蛙,以便觀察,但是如果不可以任意棄養,把牠丟到野外!陳老師教我們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小祕招,例如捕捉青蛙要要從前面蓋住牠的頭部,因為蛙類只會往前跳;飼養蛙類時可將其放置在浴室的排水口附近,讓從排水口鑽上的小蟲程為牠的食物,飼育小雨蛙時可在牠的附近擺上一顆貢糖吸引成群結隊的螞蟻,讓小雨蛙有源源不絕的食物來源,不過要小心不要讓小雨蛙吃太飽而被螞蟻搬走!赤蛙科蝌蚪比其牠蛙科難辨試,要養成成蛙時才能判別,想把在野外的蝌蚪拿回家飼育時要注意不可用自來水飼育,因為含有氯,並且要在發現蝌蚪的地方拿取一些底泥,蝌蚪才有浮游生物可吃。要飼養但是不可以棄養!